清凉古刹

碧山寺

碧山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北约2公里的北台余脉北山(今名华严谷)之麓,因此又名北山寺,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(472—493年),在明代亦称普济寺。清代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,宣统年间,又称为广济茅蓬。碧山寺坐北朝南,平面布局为长方型,长145米,宽137米,占地面积19865平方米。整个寺院布局严谨……

菩萨顶

菩萨顶,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,金碧辉煌,绚丽多彩,具有皇宫特色,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,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

殊像寺

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500米处,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。该寺创建于东晋初年,唐代重建,元泰定二年(1325)又予重建,后毁于大火。

观音洞

五台山观音洞,因位于栖贤谷口,又称栖贤寺,距台怀镇约十里。1983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

上善财洞

上善财洞寺,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,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,系黄庙,建于清朝。该寺背倚黛螺顶,面临清水河,景色非常优美。寺庙分上下两院,相距约百米,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。

中台演教寺

演教寺是五台山中台顶一座寺庙,中台翠岩峰,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,海拔2894米,中台是东南西北四座台顶的中心,是其余四座台的发脉之祖,是诸多河流的发源之地。中台顶巨石堆积,石面杂生苔藓,阳光照射,碧翠生辉,如蛟龙腾起,人们称之为“龙翻石”。中台顶寺庙演教寺创建于隋,后于明代弘治年间重修,是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。寺中的正殿是五间石窑洞,内供“孺童文殊”,寺中建有舍利塔。

罗睺寺

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,始建于唐代。据说犹豫此处显过圣灯,所以始名落佛寺。明代弘治年间重修,康熙四十四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,并由青庙改为黄庙,而落佛寺也改名为“罗睺寺”。

广宗寺

五台山广宗寺俗称铜瓦殿,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,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就是广宗寺。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。《清凉山志》载:“正德初,上为生民祈福,遣中相韦敏建寺。铸铜为瓦,今称铜瓦殿。赐印,并护持。命秋崖等十高僧住。”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,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。原来,广宗寺的铜瓦殿,计划在东台顶建造,后因“峰顶极高,风势雄猛”,“无益于后”,才选址于此处。

方广寺

五台山方广寺恢复兴建於二零一一年五月,由永谛法师与北京居士共同发起。第一期工程;禅堂,法堂,五观堂,二十七间寮房将於一二年年底完成使用。宗旨以培养通宗通教弘扬佛法之僧伽为主,属於十方道场。

广仁寺

十方堂又名广仁寺,位于罗睺寺东面,因寺门前挂着光绪皇帝御书十方堂而得名。十方堂本来是罗睺寺接待蒙藏地区来五台山朝圣的僧俗信徒的客堂。

古清凉寺古罗汉洞

罗汉洞在古清凉西侧的一个避风向阳的山窝里,背靠悬崖峭壁,面临深壑玉溪,恬静幽雅,花香沁肺,是一绝佳的修禅之处。

文殊洞

文殊洞始建于清光绪年间。据说曾有一老僧常伴两只猛虎四处云游,人称“伏虎罗汉”,“伏虎罗汉”朝东台下来,路过文殊洞,见此处山势奇异,更兼有文殊菩萨修行过的文殊洞,随发心在此修行。

梵仙山

梵仙山,也名仙花山,为台怀四峰之一,在大白塔南0 5千米处。《清凉山志》云:“昔有五百仙人,饵菊成道。”梵仙山青松满山,鲜花烂漫。现在顶上有一座寺庙,名叫灵应寺,为清代遗构。

妙德庵

五台山妙德庵位于北台南麓紫霞谷,在台怀镇北8公里处,北有龙门,下有留云石,云出为雨,云入为霁,为五台山一大奇观。

海会庵

五台山海会庵,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市台怀镇南二十里的清水河畔。寺院坐东面西,建在清水河畔,夏季洪水曝涨,寺周一片汪洋,但它却点水不沾,稳如泰山,故名“海会庵”。海会庵是一座尼众寺庵,该庵创于清代,民国初年(1912年)普济和尚重修。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是晋察冀边区党校。现在是五台山尼众修行学佛的道场。
点击加载更多

热文